close
某位常住台灣的外國朋友擅長寫幽默小品。在我快出國讀博士之前我們曾針對幽默與黑人有一小段談話。當時他甚為不滿地表示:「其實在美國有很多跟黑人相關的笑話都很好笑,但是都不能說了,因為黑人現在很會生氣。」那時我不是很能想像,黑人會生氣到什麼地步。

回台教書之後,曾經有機會接待南非某大學的訪問團。當時帶團的教授與我聊起台灣的大學入學方式。我告訴他我們目前是聯考,但有考慮增加申請入學的管道。這時他連忙說,我覺得你們的制度很好;南非就是因為都採申請制,因此,黑人便很容易進大學。說完還對我眨了眨眼。剛從美國回來的我,當場因他這種直白的種族主義而傻眼。如果我從美國學到了什麼較進步的處世態度,那就是「設身處地」。但其實這也不過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

過濾器 光頭水

但是美國其實是在80年代以前電視上都沒有正常的黑人。黑人不外是丑角、罪犯,毒販和毆妻狂。最正面的角色不過是忠誠的僕人。直到「天才老爹」這類連續劇出現後,才開啟了美國黑人也是人的時代。而黑人的這點基本人權還是透過社會運動才爭得的,原因很簡單,原先白人多認為電視上把黑人演成人渣是件理所當然的事。對黑人提出「這一關最難過的,是你們自己內心、跟愛自己所愛的方式」這類「勸導」的白人大有人在。換言之,只要黑人自己不在乎就沒事啦,因為「有其他更穩固的東西在支撐」黑人的形象。

然而,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傷害並非一定要出自惡意,有時候無知的善意傷害更大。刻板印象甚至歷千百年而難消,最有名的莫過於莎士比亞在《威尼斯商人》中製造的猶太人刻板印象。猶太人吝嗇貪財的形象,製造者容或不只一端,但莎翁絕對是最有力的定調者。劇中猶太商人硬要男主角割肉還債的一幕,真可謂傳頌千古,也苦了世世代代的猶太人。納粹在迫害猶太人的過程中更是充分利用這種刻板印象製造仇恨。

的確,對被傷害的一方而言,「內心」那一關真的是最難過,但關鍵是這一關根本沒必要過──要是沒有人設下這難關的話。所以真正要過關的是那些在無意間傷害了別人,卻要別人「放下心中的魔障」的濾水器 光頭水人;他們心中不知不覺遮蔽了同理心的魔障,才真的要清除。

台灣過去這些年的閉鎖培養出了一些不知世事的人,一會兒以為穿納粹軍裝很酷,一會兒又以為讓穆罕默德拿槍很炫,不過最後好歹都道歉了,並沒有要求猶太人或回教徒自己想辦法「過內心那一關」,唯獨對中山女中卻提出這樣的要求,未免有點大小眼吧。(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)

(中國時報)過濾器 水世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arzaernestk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